中山一院新增5项医疗技术入选广州市高新、重大技术项目建设名单
近日,按照广州市卫健委统一部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增5项医疗技术入选广州市高新、重大技术项目建设名单。目前,医院共有30项技术获该项目立项资助。
入选项目简介
1. MTI诊断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纤维化
肠道狭窄是克罗恩病(CD)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高。其中炎性狭窄可抗炎治疗,而纤维化狭窄多需手术干预。因此,准确判断肠道纤维化有助于CD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磁化传递成像(MTI)通过特殊的磁化传递效应可无创量化组织中大分子成分,具备评估器官纤维化的潜力。近年来项目专家团队将MTI技术推广应用于临床,致力于解决目前肠道纤维化的诊断难题,已在近3000位CD患者中进行了评估和技术验证。相关成果已申报专利并发表于影像领域顶级期刊。
2. “内嵌式”分支支架在非常规EVAR分支动脉重建中的应用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疑难主动脉疾病的最后障碍在于重要动脉分支的重建,其中复杂腹主动脉瘤涉及的分支重建主要包括内脏动脉分支及髂内动脉重建。目前国内尚无用于内脏动脉重建的成熟分支支架,应用于髂内动脉重建的支架对于患者动脉瘤解剖条件也颇多限制。现阶段国内一些中心探索性使用原位开窗、体外开窗、自制分支血管等方法在全腔内重建多分支动脉,取得了良好的短中期效果。相比此类技术,项目组率先开展了内嵌式分支支架重建内脏动脉及髂内动脉相关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随访结果也取得了理想状态。近些年,相关病例例数不断增加,内嵌式分支支架技术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拥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3. 多模态人工智能在早期精准防治妊娠期高血糖中的应用
妊娠期高血糖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妊娠期高血糖在中孕期诊断,而其对母儿不良影响在早孕期即可发生,因此中孕期诊断后的干预效果有限。本中心开展了多项早期筛查和防治队列,明确了早期防治的必要性,并证实系列可用于早期筛查的母体临床特征和血清生物标志物,但筛查效能仍然有限。近年来眼部图像检查以其高敏感、定量、安全快速等优势被应用于高血糖防治领域。开发多模态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手段精准筛查高危人群,可帮助临床提高早期筛查效能,进而预防妊娠期高血糖及其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发展。
4. 腹腔镜下胃癌扩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技术应用
对于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来说,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的安全性和远期生存方面的优势在中国CLASS01的研究已经得到证实。进展期胃癌合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患者,由于淋巴结位置深、周围血管组织分布复杂、手术清扫难度大,在腹腔镜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ND)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因此目前在国内国际上都比较少开展腹腔镜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项目组在开放手术丰富的D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扩大清扫的经验支撑下,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PAND手术,不断摸索进步,积累了丰富的腹腔镜下PAND的手术经验。一是针对不同部位及不同体型总结了不同手术入路在胃癌合并PAND中的作用,二是总结提出腹腔镜下的手术标准及规范,三是规范了胃癌合并PAND患者的综合性治疗MDT诊疗模式,精准选择适合或在腹腔镜PAND手术获益的患者,四是证实腹腔镜下胃癌PAND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降低PAND手术的难度。
5. 经自然腔道输尿管肾盂内镜激光碎石负压清石术
该项目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中山一院联合申报项目,泌尿系结石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达1.5~18%,5~10年复发率可达50%以上。该项目采用经自然腔道输尿管肾盂内镜进行激光粉末化及碎块化碎石,结合末端可弯曲并具有负压吸引功能的输尿管引导鞘,在术中主动吸出结石碎块、结石粉末和灌注液,显著提高术中即刻结石清除率。同时,结合医用灌注泵在术中设定安全灌注压力,保持液体灌注平稳,有效降低肾盂内压、增加术野清晰度,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高效而安全的治疗。
医疗技术水平体现了医院医疗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中山一院高度重视创新医疗技术应用,鼓励各科室引领国内外医疗技术发展前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广州市高新、重大技术项目申报,引领医疗技术高质量发展新趋势,构建医院医疗技术发展新高地。
(来源:医务处)